【愛的覺察】了解,帶來力量 諾懷Know-Why

「了解,帶來力量。」

 約莫是2011年左右開始的,當時,因為工作需要接觸了所謂的“企業教練”,也從這裡開始認識所謂的「性格模式」、「與情境互動方式」及「心理基本需求」等,雖然過去也曾做過不同的性格檢測,如:MBTI、九型人格或DISC,不過,大多用來認識自己,並沒有用在企業輔導裡。然而,也是從這個點開始,我的人生意外地踏上一連串的覺察與改變,甚至走上諮商輔導的道路,想起來實在是很特別。
 
不過,暫且先放下自己的轉變歷程不談,回到前段所提的「性格模式」,我們都曾聽過「三歲定終身」(或有六歲定終身)這樣的話,意思是說一個孩子到這個年紀左右,其說話方式、人格特質已經逐漸形成,其後的數十多年,只不過是同樣的模式重複而已。於是,在親子教養裡有九大天生氣質,對每個孩子出生的特性做分類,再長大一些,則有所謂各類性格檢測,試圖將不同人的特質做歸納,總地來說,可以用下面二張圖來表示:
圖說:從九大天生氣質開始,小嬰兒依據外在情境互動中建構出自己的經驗,進而成為大腦長期記憶,最後形成行為的表現。
圖說:一個人的命運和人格特質有關,而人格特質的形成,則來自於一開始的觀念與思想,然後表現在言語和行為上,最後累積成為習慣,通常除非有重大事件才會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否則就成為這個人的人格特質
往往在課堂間,性格檢測常能引起大家的高度興趣,同時又是最容易理解與進入的,因此常會以這為引子,分別介紹不同類型的特質,以及彼此如何看待事物、如何溝通,可以怎麼合作等,從這裡開始或多或少地幫助每個人重新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與他人。而在MBTI的檢測裡,會把性格分成四大類別(如下圖):

 

總的來說,MBTI將性格依不同情況分四類:
內向 I/外向 E:表示精力的來源
直覺N/實感 S:資料收集的方式
理智 T/情感 F:下決策的依據
獨立 J/依賴 P:生活模式
 
 
透過測驗可以從以上四類而組成不同人格特質的「歸類」,例如:INTJ、ESFP、ISTJ……等,而每個類型中相對應的另一端,通常最容易引起溝通上的誤解,例如:理智型的人可能依事件本身重要性做判斷與決策,卻讓情感型的人覺得沒有被照顧到感受;另一方面,交叉的類型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像是外向實感型的人在收集資料上可能透過問其他人許多細節而獲取資訊,但是內向實感型的則較多偏向透過網路、書籍等方法收集資料細節,因此,測驗後通常可以得到該一類型的總體說明,但拆開來看,也有不同的解讀方向。(若需要做性格檢測與諮詢可以與我們連絡/免費公益服務)
 
不過,性格檢測只是有趣的敲門磚,從這裡再往下探,則可以看見性格如何成形,我們常說:「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意指外在的性格、行為與反應等如同冰山,只佔水面上的10%,其他更多的情緒、感受、觀念、想法、期待等,則佔了90%,如同水平面之下的冰山。當我們問:「要如何認識自己?」時,透過外在事件的情緒反應就可以一窺背後的信念與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之所以成形,絕大多數來自兒時的經驗與圖像等,所以,「冰山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透過冰山系統能對自我更深一層的認識,要如何開始?
 
對事件產生的情緒反應就是重要的入門口了!舉例來說,若一個人的權益受損了,有些人會非常生氣,想討回公道,有些人為了息事寧人,摸摸鼻子自認倒楣,有些人則會超理性地分析事情來龍去脈,理性到差點以為事不關他…..,在這各有不同的反應背後,其實就有不同的信念與價值觀點值得探究。而這部分,需要在每件事發生之際習「停與看」,才可能逐漸將潛意識意識化(即將冰山的水平面往下挪動),否則自動化的慣性,只會讓我們在不同事件中上演不同故事,卻沒有自覺背後其實是同一套人生模式在應對。
 
只不過說起情緒,很多人其實對它既陌生又害怕,甚至不自覺,就像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見這樣的人:手握拳頭大聲說話,卻嚷嚷著自己沒有生氣只是說話比較大聲云云….。但,真的沒有生氣嗎?其他的人或許都感受到當事人脾氣可大了,就只有當事人自己還不自覺呢!
 
然而,關於情緒,又是另一個值得好好聊一聊的事,就讓我們用另一篇來談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