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情緒」,或許是中國人的天性使然,自幼時的教育裡就沒有人教我們如何認識情緒,以致於成長過程中,我們對於自己、對於情緒是那樣的陌生,甚至會試圖壓抑那些如:憤怒、悲傷、嫉妒等,所謂的『壞』情緒,壓抑久了,開始反應在身體,像是胸悶,頭痛、腹痛等,長期下來,不僅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整個人的身心狀態也都不佳。
但是,你是否好奇過「情緒」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憤怒、悲傷、嫉妒是『壞』情緒,興奮、喜悅、滿足才是『好的』情緒?
看過剛出生的嬰兒嗎?餓了、冷了、覺得害怕或不舒服時,小嬰兒雖然沒有任何行為能力,但是就懂得用哭聲來表達需求,開心時,也會咯咯地笑。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因為養育者或照顧者過去成長背景使然,所以選擇訓練為由而忽略孩子的需求,又或者以禁止、否認、批評等方式來回應情緒,因此,在一路成長過程之中,潛意識裡,我們開始告訴自己:哭是弱者表現、發脾氣會惹人厭、不可以嫉妒別人…..等,我們習得了另一種方式來面對情緒,卻也隨著一次又一次的過程裡離自己越來越遠,開始認不清自己真正的渴望與需求,對自己的情緒也越來越陌生。
然而,情緒是需要被認識、瞭解、承認和接納的。
情緒,其實是內在向自己或他人發出訊號的方式,覺得失望、遺憾,或許是因為對這件事有期待;感到憤怒,也許源自於沒有被公平對待;焦慮和緊張,可能是要提醒自己遠離危險……,沒有任何一個情緒是『壞』的情緒,所有的情緒,都只是為了傳達此刻的需求而已。但是,因為我們對於情緒的陌生,所以不知該如何面對它們,更甚者,任由情緒引發的「想法」或「行為」帶領,而做出傷人或傷己的行為。
說到這裡,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情緒呢?
透過事件發生的當下,覺察它、承認它、接受它!
說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有挑戰。舉例而言,當我們嫉妒時,要承認自己就是覺得嫉妒的同時,好像也承認了自己是一個小鼻子小眼睛的人,這和我們希望自己看起來是好的、感覺是好的有所不同!但是,有沒有可能,我們感到嫉戶的同時,也透過情緒和自己開啟另一種對話?
也許嫉妒升起時,承認自己其實也渴望像對方一樣,接受那個覺得不如他人的自己,不需要當下就先指正自己不可以嫉妒;又或者,感到悲傷的時候,就好好地感受悲傷的能量,情緒會有許多的層次出現的,悲傷之下或許藏著憤怒,憤怒的底下可能是替自己感到不捨,一層一層地,有時並不需要太多來自頭腦層面的解釋,就只要好好感受這一刻,接下來就會因為自己的覺察、承認與接納,讓情緒在下一刻有不同的變化。
記得多年前曾在網路上看過哈佛大學公開的幸福課,其中提到這句話我很喜歡:准許自己為人,同樣也准許別人這樣做。
『准許自己為人』,不代表放肆也不代表屈從,就只是全然和感受同在,允許自己經歷它。一如接受萬有引力那樣,自自然然的。而情緒就是這麼一回事:當你越壓抑和抗拒,就越是給予它能量,唯有對自己友善,真實與自己的情緒在一起,溫柔的聆聽與了解它,下一刻它就會結束。
願我們都能好好認識情緒。
前篇回顧: